从“两弹一星”到“神舟九号”的发射
时间:2023-03-10 星期五浏览次数: |
3月6日下午国家“两弹一星”的主要科研人员、最美浙江人获得者陈国泉先生来到我校进行校园巡回公益演讲,带领全校师生一起回望了那段充满艰辛的岁月。
陈国泉先生从两弹一星的背景开始讲述,缓缓的向同学们展开了一副尘封已久的画卷。两弹一星项目是在美帝国主义的压迫下诞生的,这是一条未知的道路,在居里夫人的激励下,中国人坚定了实现目标的信念。老一辈的科学家们从牺牲青春,到牺牲生命,再到牺牲子女,在那个生活条件与科技极度落后的时代,凭借满腔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不甘落后的斗志创造了历史。陈老先生还向同学们讲述了自己不为人知的故事,在他30岁时,长期在隐蔽且恶劣的环境下不分昼夜的工作,只能饮用咸水,他掉光了所有牙齿,也出现了排泄问题,静脉曲张,从小就身体孱弱的他为了梦想也要顽强的坚持下去。陈老先生还向同学们展示了奖章,每一枚奖章都是共和国对先生的肯定,代表着陈老先生对国家的巨大贡献。
聆听了先生艰辛岁月的故事,同学们对陈老先生更加肃然起敬,他们这一代人热爱祖国,坚持理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一片荒芜的废墟中成长,却让蘑菇云绽放在祖国的大地,让新中国散发出最耀眼的光芒。每位师生都应学习“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保持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脚踏实地,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最后,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落下帷幕,同学们依依不舍的起身和陈老先生告别,大家的热情深深感染了陈老先生,最后陈老先生带着所有的荣誉勋章与大家一起合影留念。相信陈老先生的故事会在每位同学心里埋下一颗小小的种子。
——初三6班 供稿
附:学生感想
两弹一星对于我们来说,更多的时候只是书本上的一个名词,虽然之前也看过很多关于此的书籍和纪录片,但远远没有现场听讲座来得震撼。讲座开始前,陈国泉老师拄着拐杖走上讲台,虽然腿不好,但仍在主持人介绍到自己时起立向我们致意。在陈老师从容的讲话中,几十年前那个刮着风沙的罗布泊渐渐在外面眼前清晰了起来。因为淡水资源短缺常年喝盐水导致健康隐患、牙齿的脱落;因为久站工作导致的三次大手术都没有治好的下肢严重静脉曲张;因为原材料强烈的放射性导致的身体机能下降……在如此恶劣的研究环境下,支撑他们的,是开始研究前邓稼先带领他们做的为人民贡献的宣誓;是所有研究人员心底的赤忱;是每一个人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勇于登攀的美好品质。支撑老一辈科学家一路走下去的这些精神,深深感动、鼓舞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一定会更加认真努力,尽力为社会做贡献。
——高一1班 周蔡妍
课本中写到的“两弹一星”“神舟九号”,看似距离我们十分遥远。可当陈国泉老师真正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原来“传说中的人物”也可以同我们如此接近,敬畏之感油然而生。我们只知道中国造出了原子弹与氢弹,但我们不知道背后的研究人员付出了多少艰辛,不知道研究人员的“九死一生”,不知道研究人员所面对的重重困难。听了陈老师的描述,不得不敬佩前辈们的才智与艰辛。身为青少年的我们,要向前辈们学习,为中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高一2班 毛歆瑜
下午听了陈国泉老先生的讲座,我深受震撼。陈老师是“两弹一星”的参研者,为了研究核武器,他隐姓埋名,默默奉献了大半辈子。在研究的过程中也是条件异常艰苦:没有淡水,喝的都是盐水,导致他们的排泄不受控制;陈老师的牙齿也因为长期喝盐水而掉光了…诸如此类的艰苦还有许多,但最大的困难当属计算机。当时的计算机台数屈指可数,就连最先进的那台计算机,计算的速度也非常缓慢。即使是面对这样巨大的不便,陈老和他的同事们还是不畏艰难,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等重要的核武器。他们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都能干成一番大事,何况是我们呢?
——高一3班 张馨匀
今天,我参加了陈国泉先生的讲座,感受颇深。陈国泉以深厚的历史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为我们讲述了中国核科技发展的历史,令人叹为观止。他细致地讲述了从抗日战争到建国,从解放战争到文化大革命,从建设社会主义到改革开放,中国核科技发展的历程,可谓淋漓尽致。他还对中国核科技发展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了深入的浅出的阐述,让我们对中国核科技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陈国泉先生的讲座,让我们更加自豪地认识到中国人民在核科技发展史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让我们为未来发展中国核科技充满信心。
——高一4班 张晶